在天津,提起风筝匠人,必定会提起百年世家“风筝魏”。这项传统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精细与智慧。古代人把风筝叫做“纸鸢”,在南方一些地区,放飞纸鸢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如今,“风筝魏”的纸鸢传承到年轻人手中,正在迎风展翼,飞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鼓楼,有一个专门制作风筝的工作室——“长清斋魏记风筝”。工作室内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第五代传人魏博文在这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风筝魏”的创始人魏元泰先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天津鼓楼创立了“魏记长清斋扎彩铺”。他对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中,使得“风筝魏”的作品不仅能够在空中翱翔,还能作为室内观赏艺术,“魏记风筝”自此扎下了根。
从擅长彩绘的第二代传承人魏慎行、“改良筋骨”的第三代传承人魏永昌,到让风筝与时代共舞的魏国秋与儿子魏博文,魏家五代匠人代代相承,始终坚定地逐风而行,他们不仅保持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还让风筝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
魏国秋说,“我们这个行业你需要坐得住,我们制作的时候即便不吃不喝,也要把这个作品完成。既然从事这个行业,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只有喜欢才能成功。”
魏国秋的童年对这一传统技艺耳濡目染,“我一睁眼就能看到爷爷和父亲在做风筝。”这种视觉和情感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我制作的第一个风筝是如同瓦片一般的方块形状的风筝。我从小制作的风筝比较特别,小时候喜欢画画,爷爷就给我买了小人书,我为书中的人物一一绘制了人物画,爷爷和父亲看到后觉得很有趣,就慢慢教我做风筝。”
“我们曾经将一个装饰成大水缸形状的风筝放飞到天空中,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让人感到无比自豪。”那会儿还是没有LED灯的年代,他们巧妙地利用大红灯笼作为风筝的装饰元素,魏国秋说,“在大红灯笼下塞上洋蜡叫‘气死风’,这样即使在夜晚,风筝也能在天空中发出柔和的光芒,而不会被风吹灭。当时有很多人给报社打电话说天津发现不明飞行物。风筝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大的快乐,这件事情影响了我的一生。”
风筝,作为中国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品,被美国国家博物馆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它的轻盈飞翔跨越了国界,也连接了不同民族的心灵。当时在美国交流时,一个美国人看到展台上魏国秋制作的风筝如此精细,便购买了这些风筝。魏国秋说:“他急不可耐地将其放飞,稍后又跑回来,他说:‘这风筝不爱我。’我拿过来看了一眼,我开玩笑地说,这风筝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国家,它水土不服。我桌子上有针,他询问我为什么扎它左膀,我说,‘我用中国针灸治病’,他很纳闷,再去放飞,风筝飞得很高。他很快就跑回来了,要买我手里的针。”
晚上,他邀请魏国秋到家中做客,家中摆放了很多中国工艺品。在那里,魏国秋惊喜地发现了一张老照片,“我一看是我老太爷。我询问他为何有这张照片,他回答说,他是‘飞机之父’莱特兄弟的后代,我的老太爷曾经给他们家做过风筝。我一直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国的传统技艺有很大的魅力。”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骨架就如同风筝的“灵魂”。“风筝魏”的骨架制法独特,采用打眼扣榫结构,这种结构使得风筝在没有使用线和针的情况下也能稳固连接,这种技艺不仅要求结构稳固,还要求风筝轻巧,以便在空中飞行。
魏国秋的双手因为长期劈削竹料和使用美工刀而长满了老茧,甚至他的右手拇指可以大幅度向后弯曲。魏国秋说:“孩子大学毕业后,我想到了继承这门技艺的事情。我们的传承很好,我认为孩子可以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将我们‘风筝魏’发扬光大,我们非常高兴有接班人。”
谈到对儿子的评价,他说:“孩子有文化,他们有创新的一套体系,现代的风筝要结合现代的审美,我认为可以制作出满足不同人群喜好的产品。我们需要创新,展示出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天津,让中国的文化有更丰富的表达。”
2016年,魏博文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学习家族的风筝制作技艺。说到自己和父亲的事业,魏博文直言,过去这十多年非遗的快速发展,让自己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广阔前景,从而选择子承父业。
从幼年时期起,魏博文就在父亲魏国秋制作风筝时打下手,魏博文说:“包装纸盒贴商标,大鱼风筝贴眼睛,家中有活儿时,一家人共同忙碌的场景让人感到非常开心。”这样的童年经历让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学习制作过程中,训练非常严格,魏博文说:“基本功是练习勾线个月的报纸。报纸底下有字迹,画线最初粗,后面需要像丝带那样细。”魏博文还学习劈竹子来锻炼手感,“传统技艺的作品我见得很多。以前老人买东西特别挑,尤其是买一个东西需要检查是否有刺,有一点刺都不行。你想要出售,东西就得做得很好。”
魏博文说:“我们制作风筝要考虑骨架、造型和做工。一般的风筝非常重,我们家的风筝很轻,掂起来四角要颤的。实际上这项技艺并不难掌握,有父亲教授我这些东西,我只需要自己练习。我这个人靠死磕,一遍不行继续画,画到行为止。”
魏博文对技艺的热爱让他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并创作了一些新颖的产品。他和父亲一起设计了“室内版风筝”,这种风筝适合在室内飞行,因其放飞动作类似太极拳,故得名“太极风筝”。魏博文还利用自己对新潮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能力,与知名IP和游戏公司合作,将年轻人喜爱的动画人物和游戏角色转化为风筝设计,如“钢铁侠风筝”等“定制版”和“联名款”风筝。这些风筝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兴趣,也为传统的风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博文说:“虽然配色和造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仍然使用传统方法,保持原汁原味。”
魏国秋说,放风筝是中国的传统民俗,风筝亦是追求美好、祈求幸福的中华文化符号。“大展宏图”“八仙过海”“百鸟朝凤”“松鹤延年”……“风筝魏”的每件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为此,魏家父子一有时间就走进校园讲风筝、做风筝,向学生们展示非遗技艺,引领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魏博文说:“大学生对传统技艺非常感兴趣,每次办讲座报名人数众多,这种形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风筝魏’,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技艺,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学着做风筝。”在面向小学生的课堂上,魏博文会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小故事,魏博文说:“上课时不能沉闷,否则会让小孩感到无趣,课程本身需要动手操作,孩子们做的风筝也非常漂亮。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乐趣,而我们需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爱好。”
近年来,“风筝魏”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父子二人曾多次受邀前往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地参展,带去的风筝展品总是被一抢而空,还有不少海外友人专程来到天津,希望与“风筝魏”进行艺术交流与文化合作。“我们的作品已经走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筝不仅是我们的传家宝,更是中国非遗文化的组成部分。”魏博文说,自己将与父亲一同继续发扬传统技艺,让“风筝魏”飞得更高更远。(记者 张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惊人转变!多家美媒:拜登政府悄悄批准在哈尔科夫附近乌军有条件使用美供武器打击俄境内目标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应该有这套漫画儿童领导力,实例分析孩子实际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正面引导孩子
#六一去哪儿玩#?带你解锁四川“遛娃”好去处,快和孩子们过一个童心满满的节日吧! #在四川宴请小时候...
Copyright © 2019-2023 泛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备案号:鲁ICP备17005237号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