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德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
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地膜、农药瓶、肥料袋、牛奶盒、塑料购物袋、快递袋、外卖餐盒、旧衣服、各种商品塑料包装等,是典型的低值可回收物。如果能有效回收,可以变成很好的资源并重新成为工业原材料。但因其回收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企业回收利用积极性不高,基本被混入生活垃圾焚烧或填埋。目前,我国各类低值可回收物平均回收率约为26.6%,远低于主要再生资源75%以上的平均回收利用率,成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最大短板。
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有效应对塑料污染的重要举措。当前,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我国每年产生约6000万吨塑料垃圾,其中报废汽车、家电、玩具和饮料瓶等含有的约1800万吨塑料基本能够被再生利用,但剩余的4000多万吨塑料袋、塑料膜类塑料垃圾,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实现回收利用。加快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可以使这些塑料垃圾变废为宝,防止泄漏污染环境。其次,是保障资源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每年,我国产生的各类低值可回收物超过9500万吨,其中仅有2500多万吨实现了回收利用,仍有7000多万吨被混入生活垃圾焚烧或填埋。最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根据有关行业协会测算,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利用1吨废纸生产再生纸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吨,利用1吨废塑料生产再生塑料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吨。综合测算,如果我国低值可回收物平均回收利用率能达到5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47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近1.3亿棵。
回收端垃圾分类投放有待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提升,厨余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垃圾混装混运现象比较突出。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56.26%为低值可回收物,但目前基本混入其他垃圾一并送往垃圾焚烧厂处置。
处置端城市集中分选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集中分选对品种繁多的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回收至关重要,但目前各地普遍没有建立城市集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分选设施,尚未打通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分选链条,处于居民不分类、企业不回收、环卫不分选“三不管”地带。
政策端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缺乏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目录,各地分类标准差异较大,老百姓不清楚垃圾如何分类。全国大部分地方未出台支撑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专门政策,仅靠市场力量难以驱动,低值可回收物市场热度始终不高。垃圾回收设施建设不受待见,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网点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战略规划,制定发布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指南,加大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完善标准和认证体系,开展示范试点建设。建设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统一回收混合低值可回收物;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建设独立的废玻璃和废旧纺织品收运处置体系;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化肥农药包装和地膜进行集中收集处置;逐步引入大件垃圾付费处理机制,推动与城市环卫体系融合发展;强化啤酒瓶、饮料瓶等可重复使用包装押金回收,打造闭合运行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践行者,应加快改革和优化传统垃圾处理模式,制定发布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和具体实施细则,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网络体系和分选中心建设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企业和居民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成为便民利民的基础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执行者,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设的核心作用,理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价值链,鼓励和支持相关回收企业通过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技术工艺设备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可持续经营模式;鼓励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加大再生资源使用力度,支持上游企业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低值可回收物铺平再生利用的重生之路。
广大消费者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承担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回收的责任,提高日常生活过程中分类回收的意识,将使用过的废杂纸、牛奶盒、塑料袋、玻璃瓶、废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投放至专用回收箱,规范低值可回收物交投行为,避免生活垃圾混堆混放,让各类低值可回收物各得其所。
Copyright © 2019-2023 泛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备案号:鲁ICP备17005237号网站地图